作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机电学院的生涯导师,每一届新生入学,我都充满期待,也深知肩上的责任。2022年9月,迎来电气222班的学生时,一个操着广西口音、略显拘谨的小伙子——熊霖俊,引起了我的注意。从他躲闪的眼神和小心翼翼的提问里,我能感受到他初来乍到的不适应。

第一次找熊霖俊聊天,是在学校食堂。看着他对着面前的面食犯愁,我主动在他对面坐下。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笑着问他:“广西的米粉是不是比这好吃多啦?”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打开了话匣子。原来,除了饮食不习惯,北方干燥的气候让他皮肤过敏,课程难度的提升更让他在学习上举步维艰。那一刻,我意识到,帮助这个孩子适应大学生活,是我作为导师的首要任务。
我开始从生活点滴入手。带他去学校附近的南方菜馆,告诉他保湿护肤的小窍门;我约他到办公室,他拘谨地坐在椅子上,双手攥着衣角。我先和他聊起广西的山水,又说起齐齐哈尔的特色,慢慢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原来,他不仅被北方干燥的气候折磨得皮肤过敏,更在面对《电路》这些专业课程时,完全找不到学习方向。

身为教学秘书,虽然不能直接授课,但协调资源、搭建学习平台正是我的专长。我找来了往届广西学长学姐的联系方式,让他们分享适应北方生活的经验。在学习上,我利用工作便利,整理了往届优秀学生的笔记和习题集,又协调高年级的优秀生涯学生,为他安排了一对一的学习辅导。
熊霖俊对PLC编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得知这个情况后,我积极协调实验室资源,为他争取到更多实操机会。有一次,他在实验室调试电机正反转程序时遇到问题,设备运行异常。我虽不擅长具体编程,但我立即联系了学院的专业老师,陪着他一起分析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发现是延时参数设置错误。当程序最终调试成功,看着他激动的模样,我比自己解决问题还开心。
在协助熊霖俊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以往,我更多是机械地完成教学通知传达、课程安排等事务性工作。但熊霖俊提出希望能有更多实践项目分享会的建议,给了我很大启发。我开始主动策划组织各类学习活动,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课题,组织学习小组开展研讨。每次看到学生们在活动中热烈讨论、积极参与,我都深感自己工作的价值。
如今,熊霖俊已经成长为班级里的学习积极分子,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难题。而我自己,也从一个单纯完成行政工作的教学秘书,逐渐成长为更懂学生需求、更能为学生成长提供有效支持的服务者。
这段与熊霖俊共同成长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碰撞。在未来的工作中,我期待能陪伴更多学生成长,也在这个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吕嵩岩 一审:陈迎春 二审:吕嵩岩 三审:敖林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