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生涯导师,杨翠丽负责指导33名生涯学生,其中25人来自机器人工程专业,8人就读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多年的生涯指导实践中,杨翠丽始终将“以赛促学、以赛育人”的教育理念深植于心,不断探索与完善指导模式,最终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指导体系。这套体系如同为学生铺设了一条通往成长与成功的阶梯,让他们在每一个环节都能汲取养分、收获进步。以下是杨翠丽在指导过程中的一些典型做法:
一、组建跨专业竞赛联盟,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矩阵
杨翠丽深知,单一专业的知识与思维往往存在局限性,而跨专业的碰撞与融合则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火花。恰好杨翠丽同时指导着机器人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关联度极高的专业学生,这为跨专业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基于此,杨翠丽牵头组建了“机器人+机械设计”跨专业竞赛联盟。为了让这个联盟真正发挥作用,杨翠丽积极联动各方资源——联合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和机械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先进的设备支持和专业的实验环境;吸纳“头雁”工作室的骨干力量加入,这些骨干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有着丰富的竞赛经验,能够为联盟内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学生们打破了专业壁垒,围绕着一个个竞赛项目展开创新研究与实践。大家分工协作,机器人专业的学生负责智能控制、程序编写等方面的工作,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则专注于结构设计、零件加工等内容,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凭借着这样的团队协作模式,杨翠丽们先后参与了各级学科竞赛近10项,在每一次竞赛中,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二、构建“赛教融合”培养体系,实现竞赛水平跃迁
“赛教融合”是杨翠丽在生涯指导中一直坚持的重要理念,杨翠丽始终认为竞赛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机器人专业的学生罗庆宇就是这一培养体系的受益者。在刚接触专业知识时,罗庆宇虽然学习刻苦,但在将理论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时总是遇到难题,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也缺乏信心。得知机器人视觉大赛感兴趣后,杨翠丽鼓励他报名参加,并全程给予指导。
在备赛过程中,杨翠丽引导他将课堂上学到的机器视觉、机床电气控制与PLC等知识运用到比赛中,针对他在备赛中遇到的调试不精准、程序不完善等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和解答。通过反复的修改和优化,罗庆宇不仅掌握了机器人视觉大赛的创新方法与创新思维,还培养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最终,他在多个机器视觉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三、创新“技术+传承”双轨模式,打造专业宣传新范式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专业魅力,激发他们对学科竞赛的兴趣,杨翠丽创新推出了“技术+传承”双轨模式,构建起“竞赛现场直播-技术拆解视频-成长记录”三维传播体系。
在各类竞赛期间,杨翠丽会组织学生进行竞赛现场直播,让低年级学生能够实时观看比赛过程,感受竞赛的紧张氛围和学长学姐们的风采。同时,杨翠丽们还制作了大量的技术拆解视频,将竞赛的核心技术、设计思路等进行详细解读,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低年级学生了解其中的奥秘。这些内容都会及时发布在生涯指导群中,方便学生随时观看和学习。这一举措,不仅激发了低年级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让专业知识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杨翠丽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是未被打磨的钻石”。他们或许一开始并不耀眼,但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足够的机会,就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在今后的工作中,杨翠丽将继续坚守“以赛育人、以心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搭建更多的竞赛平台、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指导以及给予学生全程的陪伴与支持,不仅带领他们在技术赛道上斩获更多佳绩,更帮助他们在专业认知、职业规划、心理韧性等多个维度实现全面成长,让每一颗“钻石”都能闪耀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责任编辑:吕嵩岩 一审:浦兰娟 二审:吕嵩岩 三审:敖林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