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247组读书交流活动

发布日期:2021-01-21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在如今局部地区疫情爆发,第四学期改为线上进行。我们小组张勇健、卢兆博、刘城三名成员,1月16日通过微信群聊的方式进行了读书交流活动,我们分别说了自己这个周读的书,并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张勇健这周阅读了上世纪80年代的禁书《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新版,尽管内容已经删减,但还是看到了一本与柏杨等学者完全不同的对于国民性的解读。作者是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作者通过举例、对比等手法进行中西方的比较,指出这些基因文化对当下现今中国人的习惯和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导论部分指出评价中国文化不要走前人的道路。刘城这周读了《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他说:当我一看到文章的标题时,就想:为什么只有三天光明呢?我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了这篇文章。读完,我找到了答案:原来,作者要把生命地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这样才能体现出生命地价值。我还对几句话感触特别深,比如“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眼前升起,所以,现在拥有健康的人们,更要珍惜这份健康。卢兆博分享了《高老头》这部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作用,还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的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这在“高老头”和他的两个女儿之间得到了集中的表现——“高老头”靠面条发家后,把大女儿嫁给了一个有权的人家,把小女儿嫁给了一个有钱的人家。开始“高老头”在女儿家受到上宾的待遇,但随着他口袋里的金钱越来越少后,地位也每况愈下,最后干脆闭门不纳。“高老头”在临终时终于明白女儿爱的只是他的金钱。就这样,他成了拜金主义的牺牲者。可见人为了金钱,宁可舍去最亲的亲人、亲情。但我认为,金钱它虽然是一个好东西,但它不是什么都可以买的来的。这个故事,衬托出金钱败坏人心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这是对现实社会从上到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发出了愤怒和谴责。

通过读书交流活动,我们相互学到了很多,就像一个周读了三本书,每个人的感触都不一样,相互交流后又能学到别人身上的优点。

【责任编辑 孟繁治】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