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育心伴成长 亦师亦友助远航 —— 记生涯导师付川川的育人故事

发布日期:2025-08-04    作者:付川川  来源:机电学院   浏览次数:

2024 年学期末,机械专业生涯导师付川川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汇报”——21 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李宪勇在齐三机床实习总结中写下的一段话:“从不敢开口组织任务到能协调 30 名同学完成实习计划,是付老师让我明白,成长需要勇气,更需要有人敢推你‘迈出第一步’。” 这段朴实的文字,既是学生对成长的感悟,更是对付川川用心育人的生动见证。

2019 年从企业转型入职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以来,付川川始终带着“把企业经验转化为育人养分”的初心,在生涯导师岗位上默默耕耘。他曾在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深耕13 年,从施工员到机加车间副主任的职场经历,让他深知“实践成长”对工科学生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付川川常对学生说的话。在得知李宪勇有过三厂实习经历且表现出责任心后,他大胆推荐李宪勇担任齐三机床实习学生负责人,希望通过管理实践锤炼他的综合能力。但初担重任的李宪勇却陷入了困境:面对陌生的管理岗位,他既担心自己经验不足难以服众,又害怕严格要求会影响同学关系,导致多项实习任务推进滞后。

察觉李宪勇的畏难情绪后,付川川没有简单批评,而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开启了“精准帮扶”。他利用午休时间与李宪勇深入交流,耐心倾听他的困惑“我刚当车间技术主管时,也怕老员工不服管,后来发现,把事做到实处,把心放在实处,大家自然会认可你。”他分享自己在企业从协调生产纠纷到优化车间流程的经历,告诉李宪勇 “管理不是命令,是换位思考后的合理分工”。

在具体指导中,付川川结合企业管理经验为李宪勇“量身定制”成长方案:他教李宪勇用 “任务拆解法”将实习计划按 “安全保障、技术学习、总结反馈”分类,根据同学的技能特长分配任务;带着他模拟“沟通场景”,练习“既要讲清要求,又要体谅困难”的表达技巧;还特意联系往届优秀实习负责人与李宪勇结对,分享“如何平衡同学情谊与工作原则”的经验。

这份“手把手”的指导,让李宪勇逐渐卸下包袱。他开始主动提前调研同学的实习难点,在晨会上清晰布置当日任务;遇到同学对技术操作有抵触时,他会带着大家一起请教企业师傅,用 “共同解决问题”代替“单向下达指令”;实习中期突发设备检修时,他更是沉着协调轮岗计划,确保实习进度不受影响。当李宪勇在实习总结会上自信地展示团队成果时,台下的付川川眼中满是欣慰。

“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火种”,这是付川川的育人信条。他的关怀不仅体现在学业指导上,更渗透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里。如今,李宪勇已能独当一面。而付川川与学生的联系并未因实习结束而中断,无论是求职时的简历优化,还是入职后的职场适应问题,学生们总愿意找这位“懂技术更懂成长”的老师聊聊,他也总能用企业职场经验给出切实建议。这种超越课堂的师生情谊,成为学生们职业起步时的 “定心丸”。

付川川的育人故事,生动诠释了学校“爱生如子,待生挚亲”的教育理念。他将企业实践经验与教育规律深度融合,与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密切协作,形成了“实践 — 反思 — 成长”的育人闭环。正如他总结生涯导师工作时说“每个学生都像待打磨的零件,需要精准施策的‘加工’,更需要耐心陪伴的‘保温’,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成品’。”

在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全员生涯导师制” 的土壤中,付川川用爱心、耐心和专业素养,为学生的成长铺路搭桥。他的故事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一个个“推一把”“帮一下”的瞬间,书写着“以心育心”的教育真谛,让更多工科学生在实践成长的道路上,能遇见 “敢放手、愿陪伴”的引路人。


打印    收藏

上一条:专业实践学期周总结分享会

下一条:贾文静老师召开第七周专业实践学期总结会